中国社会科学报对我中心举办的第二届国家话语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高层论坛进行报道

作者: 时间:2023-01-04 点击数:

2022年12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对我中心举办的第二届国家话语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高层论坛进行报道,全文如下:


推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新发展


党的二十大就如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明确了方向:“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需要外语学科发挥作用,提升中国的国家话语能力,更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言工具助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国家话语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国家话语能力评价体系需要从多维视角展开,而学术话语又是国家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2月24日举办的第二届国家话语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高层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强调,外语是国际传播的纽带,在解决国际传播能力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外语的开路、桥接和支撑,国际传播必有掣肘之患,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中国话语的说服力以及国际舆论的引导力将难以真正发力,中国故事、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等走向国际势必受到阻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表示,针对目前我国外语教育存在的教师教学、阅读表达能力等问题,增强外语教育效能、提升国家外语教育能力并高效培养外语人才,是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钥匙。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赫琳认为,当前亟须加强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与方法论探讨,助力国家话语能力的提升。学术话语体系是由不同的局部话语整合而成的综合性表达体系,包括话语主体的思想观念体系、言说客体的议题概念体系、言说载体的文本语言分析体系、针对话语受体的阐释体系。要兼顾学术话语的历时特征与共时特征,注重学术话语思想的文化溯源,重视话语研究方法的交叉创新,优化学术话语的对内对外双向传播体系。

  学术话语权是国家话语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学术评价是学术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术活动起着导向作用。语言对学术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但中国现有学术评价研究较少关注语言因素的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天伟发现,学术评价中的语言政策是隐性的,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语言外因素和语言管理、语言信念等语言内因素的影响,显性的量化评价指标在传导机制中起主要作用,语言政策在学术评价中的动态调整体现了能动性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丰富国际传播能力新路径

  外交话语中的跨文化修辞能力是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国外交思想的话语传播中,合理使用修辞手法可以提升外交话语的可理解性。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研究所所长陈新仁表示,外交话语与国家形象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外交话语是国家形象的具体展现,也是各国观察该国的一个窗口。外交话语能力的增强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基本体现。国家形象如何通过话语来建构,在话语中如何使用适当的措辞来定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些对改善双边外交关系至关重要。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王磊看来,修辞学是伴随着西方政治中的权力博弈发展起来的,既是突破家庭出身获取政治影响力的手段,也是政治精英与政府、民众等进行政策辩论的工具。修辞是实现和掌握权力的关键因素,了解修辞学有助于深入把握外交话语的国际传播。从修辞学的视角出发,外交话语的国际传播要定义外交政策的世界贡献、国家利益诉求,要注重应对问题的多元语境,针对不同层面,寻求多层表述。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冉继军表示,在传播路径上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王晏清)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